阅读:2666 次 发布时间:2019-04-12
从2016年起,物联网智库每年都会推出一份物联网产业生态全景图谱,跟踪产业生态进展、收集主要参与者信息、发掘行业发展趋势。 我们继续坚持"从产业关联广度和深度观察,探索物联网如何对经济结构深刻变革带来的影响"的初衷,对过去一年的物联网市场进行回顾,形成最新版的物联网产业生态图谱。 如果说2016-2017年物联网的产业生态各种要素已具备,2017-2018年是物联网对于国民经济产业变革的规模效应初显之年,那么2018-2019年可以说是市场对物联网技术方案落地验证的开启之时。 为什么有这个判断?因为物联网概念已提出了十多年,多年前多家权威机构以2020年为节点,对物联网连接数和市场规模给出诱人的预测,如今距离这一时间点仅剩不足一年,此前大部分预测基本达不到预期。不过,业界不能再继续拿各类数字来画饼,而需要实实在在检验物联网技术方案落地的成果。 大环境变迁中的一枝独秀 随着宏观经济形势日益严峻,资本市场由热转冷,物联网领域的炒作已逐渐褪去,市场对物联网的技术、商业模式、产业生态开始了检验。面对这些考验,物联网有了一个较好的开局。 一方面,在这一阶段中,其他领域不少企业纷纷陷入裁员、关闭的泥潭,物联网领域的大部分企业却逆势增长。过去几年中持续积累自身核心实力、专注于价值创造的大量企业,在外部大环境变冷的背景下依然实现订单应接不暇、人员不断扩招。 另一方面,不少领域面临洗牌。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再次发挥作用,过去几年中,由风险投资或者炒作热点支撑的很多企业还未找到较好的商业模式,或被并购或退出市场,物联网平台、物联网模组等环节已呈现出明显变革的迹象。 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物联网首次被写入其中。中央对整体经济形势判断是"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增加内需更为重要,而物联网成为增加内需的产业政策重点抓手之一。随着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推进,加上传统企业本身对于效率提升、创新模式开始不断探索,在很多场景下物联网技术方案为其提供较好支撑。 连接数高歌猛进,连接背后价值有待挖掘 过去的2018年里,国内的物联网连接呈现"大象狂奔"的态势。知名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曾发布报告显示,截止2018年年中,中国的三大运营商物联网连接数已占据全球蜂窝物联网60%以上份额,预计到2025年依然保持在60%以上。 不过,仅仅半年之后,截止2018年底三大运营商物联网连接数已达到7.68亿,同比增速124%。虽然当前其他运营商数据还未知,但预计三大运营商物联网连接数已远远超过60%的份额。而短距离物联网连接数会远远超过蜂窝物联网的数量,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国内物联网总的连接数已超过人口数量。 虽然连接数是物联网规模发展的一个标志,但业界一致认为未来连接在物联网产业链中的价值仅有10%左右,三大运营商每一连接获得的收入不足2元/月,而且下滑趋势明显,挖掘连接背后的价值更为重要。不同于以往以连接数增长为主要考核目标,预计2019年各类提供连接服务的厂商对于连接背后价值考核会进一步提升。对个人用户生活便利性、对企事业单位用户生产运营流程的变革等都是提供连接时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平衡连接数增速和连接背后的价值,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对物联网技术方案的市场验证。 5G元年,狂热与谨慎并存 5G已成为当下科技圈最热门的话题,2019年工信部将颁发5G临时商用牌照,5G元年开启,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80%的5G设施将用于物联网,用于人与人通讯的只占20%。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的宣传口号已深入人心,"改变社会"更多是在于5G对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物联网应用的支持,从而实现各行业新的数字化变革。 和其他新技术类似,5G当前正在经历着商用前的一段炒作期,多方力量对其态度非常狂热,资本市场中5G概念遍地开花,各类媒体屡上头条。不过,5G基础设施的投资方的典型运营商对此依然保持谨慎态度。三大运营商在2018年发布的财报中,对5G商用持 "产业链有待成熟"、"投资需谨慎"的偏保守态度。 根据标准组织3GPP的工作进展,目前已完成的5G标准主要聚焦于增强移动宽带(eMBB)场景,2019-2020年5G率先商用的场景也集中此,但eMBB这一场景更多用于移动互联网,依然是人与人通讯为主,对物联网应用支持有限。其他两大场景低时延高可靠(uRLLC)和大规模机器通信(mMTC)的标准化工作依然没有完成,其商用推进会更慢,而这两大场景的技术才是5G用于物联网业务的领域的核心支持。因此,那些预期5G能带来物联网进一步大发展的人们,可能尚需时日。 云、边、端协同,AI与物联网融合进一步落地 当然,边缘计算并不是孤立的一层,在物联网应用方案中,云端计算、终端计算和边缘计算是一个协同的系统,根据用户场景、资源约束程度、业务实时性等进行动态调配,形成可靠、低成本的应用方案。云计算厂商、IT厂商、运营商和垂直行业厂商等不同角色对于边缘计算的概念、边缘节点位置和边缘计算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不同理解,但面对物联网方案实现云、边、端协同已达成共识。 在2017-2018版本图谱中,我们认为人工智能+物联网开始起步。过去一年中,人工智能也在经历一个打破炒作、寻求落地的过程,人工智能巨头们开始探索如何为国民经济各行业赋能,其中与物联网融合、借助物联网应用落地的渠道是人工智能赋能行业的重要一环。AI已在物联网多个层面进行融合,终端侧的AI、边缘侧AI、云端AI能力架构都已具备。我们可以看到,海康威视、旷视科技、地平线等纷纷发布了物联网相关平台和产品,期望通过AI+IoT实现更多的落地,同时也是开启物联网技术方案落地验证的一种表现形式。 传统企业和互联网厂商大规模入局,需求驱动 需求方开始主动驱动已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虽然当前大规模落地的应用驱动力还不足,但在小范围示范以及大量碎片化、长尾领域,需求方主动驱动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将物联网应用分为政策驱动的应用、消费驱动的应用和产业驱动的应用三大类,在这三大类应用的背后,是大量驱动主体开始主动拥抱物联网。 互联网巨头们入局物联网领域,一方面给整个物联网从业者带来士气提振,另一方面也为物联网的商业模式、合作方式注入了很多创新的力量。目前,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360等巨头均推出物联网相关平台和产品,跨出了To C领域,并且开始在To B领域开疆拓土。在互联网巨头的产业影响力加持下,消费者、政策机构、产业机构各方参与者对物联网的市场认知和接受度进一步提升,促使其主动的驱动力量提升。 另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传统企业主动入局,如智能家居、智慧建筑、智慧社区领域迎来了大量地产商、物业、商业楼宇、公寓运营商等群体,它们作为下游用户也在积极参与相关标准制定、产品研发,主动与上游物联网企业推进物联网在自身所处领域的落地。类似的还有汽车、物流、交通、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厂商主动入局。 物联网监管分水岭 过去一年中,针对物联网相关领域的监管政策逐步完善。在国内最为典型的是频谱监管政策,尤其是针对非授权频谱微功率设备的监管,从2017年底至2018年底连续出台两个版本征求意见稿,基于审慎监管的角度会逐步完善相关制度。在海外最为典型的是欧盟出台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对于物联网企业产生的数据相关问题实施严格监管。 随着物联网设备数量快速增长和对整体经济影响的加深,针对物联网的相关频谱管理、经营牌照、数据隐私等方面的监管会趋于完善。我们认为,过去一年是对物联网监管的分水岭,在此之前的宽松环境将被此后的有序监管所替代,这也是开启物联网技术方案落地验证所必须做好的制度建设。